**机械通气与呼吸机撤离**
机械通气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呼吸衰竭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同时可能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的情况。呼吸衰竭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两种类型,前者由肺通气障碍引起,后者由气体交换受损导致。
通气性呼吸衰竭通常由于限制性或阻塞性因素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可能由呼吸肌功能受限、胸廓顺应性降低(如气胸、胸腔积液)或肺顺应性下降(如肺纤维化)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则涉及中央或外周气道的阻塞。
换气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肺泡膜增厚(如肺水肿、肺纤维化)导致的气体交换减少,以及肺不张引起的呼吸面积缩小。
机械通气的应用时机包括但不限于:COPD急性加重时的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频率异常、肺性脑病;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和PaCO2升高;严重的低氧血症和意识障碍;ARDS或肺水肿时即使高流量吸氧也无法维持足够的氧合;以及心率、血压的异常变化。
然而,机械通气也存在相对禁忌症,如肺大疱、肺囊肿、气胸、纵隔气肿、气管食管瘘和活跃的咯血。
**正压呼吸机的作用与副作用**
正压呼吸机通过提供压力支持,可以促进肺泡复张(尤其在ARDS时)、阻止肺水肿的进一步发展、缓解呼吸肌疲劳(对于COPD患者)并提高吸入氧浓度,从而增加肺泡内的氧含量。然而,它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心排出量减少(由于胸腔内正压导致静脉回流减少)、颅内压升高(颈内静脉压上升阻碍颅内静脉血回流)、胃肠道胀气(吞气现象和胃肠淤血)以及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风险增加。
**呼吸机撤离与气管插管拔除**
撤离呼吸机和拔除气管插管是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包括自主呼吸强度、氧合状态、呼吸力学指标等。拔管前需进行呼吸机撤离试验,如T-piece试验或压力支持逐渐递减试验,确保患者能够维持有效的呼吸。
**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调节**
呼吸机操作涉及多种模式,如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等,以及各种参数的调节,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PEEP等。同时,设置适当的报警参数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安全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机械通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呼吸生理、病理生理以及临床决策等多个方面。在撤离呼吸机和拔除气管插管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状况、呼吸机设置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