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质,它们在天然食物中以本体或可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不同于能量提供物质和机体的构成成分,维生素的作用主要是参与并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极微,但其缺乏会导致特定的缺乏症。
维生素的命名主要依据其发现顺序、化学结构和功能特性。例如,VB1、VPP分别代表按发现顺序命名的维生素,而硫胺素则是按照结构特点命名的维生素。在功能和治疗角度,抗赖皮病V就是维生素B。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包括维生素A、D、E和K,它们与食物中的脂类共存,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过量摄入可能导致中毒;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B1、B2、B6、B12、PP、生物素、泛酸、叶酸)和C,大量摄入则可通过尿液排出,不易引起中毒。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是抗干眼病维生素,对热、酸、碱稳定,但易被氧气和紫外线破坏。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维护正常视觉、促进上皮细胞生长与分化、支持生长与生殖、协助骨骼和牙齿发育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维生素A缺乏可能导致夜盲症、皮肤干燥、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甚至造成失明和免疫力下降。全球范围内,维生素A缺乏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儿童健康和生存。
补充维生素A的人群包括佩戴隐形眼镜者、长时间使用电脑者、在日光灯下工作的人、皮肤干燥者、脱发者、牙齿不健康者。动物肝脏、牛奶、禽蛋、全脂乳酪富含维生素A,而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则主要存在于深色蔬菜和水果中,如胡萝卜、甘薯、西红柿等。
摄入过量维生素A可能引发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情绪激动、骨痛、脱发、肝肿大等。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量为800μg,超过3000μg可能导致毒副作用。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因其可以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自行合成而得名“阳光维生素”,能防止佝偻病。维生素D在脂肪和脂肪溶剂中稳定,但酸性环境中易分解。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和牙齿健康。食物加工一般不会破坏维生素D,但脂肪酸败可影响其稳定性。
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和骨质疏松,而过量则可能导致骨痛、肾结石等问题。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当阳光照射即可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