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是确保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重要步骤。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旨在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两类:环评管理程序和环评工作程序。环评管理程序关注于监管和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而环评工作程序则侧重于实际操作,指导项目执行者如何进行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进程,包括前期准备、调研、工作方案的制定、分析论证、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地域环境特征、相关法规、标准和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评价,一级评价最为详尽,三级评价则相对简单,仅进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等级的调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但幅度不能超过一级,并需给出明确的理由。
环境影响识别是评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减少预测的盲目性,增强综合分析的可靠性,并提高污染防治对策的针对性。通过识别,可以明确建设项目在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耕地、古迹、人群健康等多个方面,以及各种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
例如,氮肥工业项目可能排放的特征大气污染物包括粉尘、氨、COD、NOx和酸雾;电子工业项目则涉及Cu、Zn、Ni、Cd等水质参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排放控制项目涵盖COD、BOD、SS、NH3-N和大肠菌值;而煤矿建设项目可能关注氰化物、砷、悬浮物、硫化物和BaP等水质参数。这些识别结果对于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至关重要。
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程度,如微弱有利、轻度有利到非常不利和极端不利,以便清晰理解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极强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全面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还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过程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对法律法规、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学有深入的理解,确保项目在推进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