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IC卡,尤其是CPU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智能卡技术,主要分为CICC、PICC和VICC三类,其工作距离不同,遵循的国际标准也有所差异。本课件详细介绍了非接触式IC卡的技术细节,特别是PICC(Proximity Integrated Circuit Card)的相关规范,基于ISO/IEC 14443系列标准。 非接触式IC卡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获取能量、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多卡操作冲突。ISO/IEC 14443系列标准中,14443-1部分定义了物理特性,如卡片尺寸、电磁兼容性等;14443-2部分规定了射频能量与信息接口,包括操作顺序、能量传输和信号接口的Type A和Type B两种类型。 在物理特性方面,卡片应符合ISO/IEC 7810的尺寸标准,并满足特定的电磁场、射线、温度和机械性能要求。在工作过程中,读写器PCD通过产生13.56MHz的RF射频场为PICC提供能量,磁场强度在1.5A/m至7.5A/m之间。当卡片接收到能量后,会将其转化为直流电压进行工作。 在信号接口部分,Type A和Type B的传输方向、传输速率和编码方式有所不同。Type A的数据传输率为106Kbit/s,使用100%的ASK调制深度,通过Manchester编码来表示逻辑0和逻辑1。而Type B在初始化和防冲突阶段同样使用106Kbit/s的速率,但其负载调制为50%的ASK调制深度,信息编码则采用不同的时序D、E和F。 初始化和防冲突是确保非接触式IC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ISO/IEC 14443-3详细规定了卡片进入读写器场的转换过程、通信初始化的字节格式、帧结构和时序,以及多卡环境下的冲突检测和解决机制。这一部分包括了REQ和ATQ命令及其应答,确保在多张卡同时在场的情况下,读写器能正确识别并选择一张卡片进行通信。 总结起来,非接触式IC卡,尤其是CPU卡,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设计、能量传输、信息编码和防冲突机制,这些都是构建安全、高效非接触式支付、身份验证等应用的基础。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智能卡系统开发、维护或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剩余63页未读,继续阅读
评论星级较低,若资源使用遇到问题可联系上传者,3个工作日内问题未解决可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