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PPT是针对5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首古诗——《牧童》和《舟过安仁》。我们来看第一首古诗《牧童》,作者是唐代的吕岩,字洞宾。吕岩是一位出身官宦世家的人物,后来因战乱避世修道,传说中甚至成仙。《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田园诗情画意的场景。
诗的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展现了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绿草如茵的景象。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牧童在傍晚时分,悠然吹笛的情景,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增添了几分静谧的氛围。接着的"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描述了牧童饱餐一顿后,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光下的草地里,充分体现了牧童的无拘无束和自然纯真的生活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鼓励自由朗读诗歌,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牧童形象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一个天真、悠闲、自在且无忧无虑的牧童,诗中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野草、晚风、明月等,以及牧童的行为,如弄笛、卧月,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接下来是第二首古诗《舟过安仁》,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诗讲述了诗人看到两个小孩坐在停泊的渔船上,虽然天没下雨,却撑起了伞。孩子们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来借助风力推动船只前行,展示了儿童的机智和天真。这首诗同样富含生动的生活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淳朴生活和孩子的纯真创意。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诗词的基本读音,如"收篙"、"停棹"、"遮头"等,还要理解诗词背后的寓意,即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乐趣。通过对两首古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这样的学习课件有助于教师系统地传授古诗知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