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之基建篇④:“增存并举”路在何方,进城、出海与市场化】
2023年,中国的基建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21.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7%。这一增长主要由两股动力驱动:一是城市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包括传统的公路、桥梁、铁路等基建,以及新型城市建设项目(新城建)和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二是海外基建市场的拓展,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交通运输和电力工程等领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在通信工程和高技术附加值项目上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市场主要集中在亚非地区,同时也在中东和欧美市场寻求新的机遇。
面对地方政府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公共事业收费规则的市场化改革被视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当前,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债、PPP项目和专项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可能加剧违约风险。基础设施项目的公益性质使得其运营收费往往难以实现市场化,这成为了问题的核心。如果能够将基建项目的运营收费(如公用事业服务费、交通服务费等)交给市场定价,同时开发更多的市场化运营收费场景,不仅可能化解财政困境,也为公募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激活大量存量基建资产。
基建建设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尽管整体营收增速放缓,盈利能力有所下滑,特别是民营企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但国央企的表现相对稳定。在资产负债率方面,各子领域的负债率趋向于75%的长期政策指导标准,央企在去杠杆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而地方国企的杠杆率则有所上升。流动性方面,行业整体短期流动性保持稳定,长期现金流预期改善,部分子领域因政策支持而增加的投资预计将带来正向现金流效应。
展望未来,建筑行业将继续围绕“进城”和“出海”两大策略寻找增量市场,同时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存量基建资产的盘活问题,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需共同努力,探索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基建投资模式,以应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