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为“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秋季丰收祭祀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间习俗。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那个时代,人们会在九月的收获季节祭献天帝,感恩祖先。而重阳节的正式形成则在西汉时期,贾佩兰在《西京杂记》中提到,九月九日人们佩戴茱萸,食用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这一习俗受到了古代巫师追求长生不老的影响,并发展成大型宴会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元素。其中,“大火”星的隐退是重阳节的一个重要象征,古人认为这预示着寒冬的到来,因此会有相应的送行仪式,这也是重阳节的原型之一——祭祀大火的仪式。在后世的重阳节活动中,人们通过登高远望、插茱萸、赏菊花、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方式来庆祝,这些活动既寓意健康长寿,又有驱邪避凶的含义。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被认为能让人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此外,茱萸和菊花是重阳节的吉祥物,茱萸因其驱虫去湿、逐风邪的功效,常被用来辟邪求吉;而菊花作为长寿的象征,人们会在这一天举办菊花大会,品赏菊花,赋诗抒怀,这种风尚自三国魏晋时期就已经流行。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或五色糕,通常制作成九层,形似宝塔,象征步步高升,寓意吉祥。古人还会在重阳日将糕片搭在儿女的额头,祈愿他们百事俱高。而吃重阳糕,既是享受美食,也是表达对家人安康的祝福。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家庭和谐的美好祈愿。通过各种庆祝活动,重阳节将历史传承与民间信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剩余24页未读,继续阅读
评论星级较低,若资源使用遇到问题可联系上传者,3个工作日内问题未解决可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