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物态变化:题目中提到的现象如镜片上的“水雾”,是由于室内外温差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与选项C“蒸锅上方生成的‘白气’”原理相同,都是液化现象。
2.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体温计中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而体积膨胀,因此在测量体温的过程中,水银的体积会变大,而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密度减小。选项C正确。
3. 光的折射:题目中描述的现象是光从空气进入水后发生折射,使原本在水下的硬币看起来位置有所改变,对应于选项B的光路图。
4. 声音的产生:乒乓球被音叉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项A正确。
5. 液体密度的测量:由m—V图像可知,当体积V增大时,质量m也线性增大,说明液体密度ρ=m/V是常数,因此液体的密度为斜率的倒数,即1g/cm³,选项C正确。
6. 光的折射与光路图:题目中的“潭清疑水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看上去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对应于选项D的光路图。
7. 量筒的选择: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一次性测出100g密度为0.8×10³kg/m³(即0.8g/cm³)的油的体积,我们需要选择能刚好装下100g油且分度值较小的量筒,200cm³的容积可以容纳100g油,而5mL的分度值可以提供足够的精度,所以选项B最适当。
8. 小车的运动分析:从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可以看出,2s~5s内,小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无法从图像中直接得出。
9.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通常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选项C错误。
10. 平均速度计算:小明前半程用时t1=100m/3m/s,后半程用时t2=100m/5m/s,总时间t=t1+t2,平均速度v=200m/(t1+t2),计算得平均速度约为3.75m/s,选项D正确。
11.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40cm,像距v=30cm,根据成像规律,f在u和v之间,所以15cm<f<20cm,选项B正确。
12. 酒精的物态变化:酒精在加热时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从热水中取出后,温度降低又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
13. 物质的熔化和沸腾:根据图象,该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吸热但温度不变,这是物质在熔化或沸腾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性。物质可能是水,因为水的沸点是100℃,且沸腾时温度不变。在BC段,物质处于液态和固态共存的熔化状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CD段,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表示液体正在转化为气体。
14. 音调、响度和噪声的判断:音调由频率决定,波形间距相同则音调相同;响度由振幅决定,波形高度相同则响度相同;噪声通常指的是不规则、无固定频率的声音,从图中无法直接判断噪声。
15. 人脸识别技术与光学原理: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焦距为10cm,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20cm。
16. 图像缺失,无法解析该物体的长度。
以上是根据题目内容提炼出的物理知识点,涉及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