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溶解度”的中学与大学衔接教学的尝试
摘要: 基于中学、大学衔接的视角,从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这一更高站位出发,结合沪科
版新教材实例,通过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沉淀转化三
个方面的定量计算,探讨溶解度教学内容的实施策略,以达成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
养的教学目标。
1 溶解度教学的重要意义
物质的溶解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中学阶段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均在水溶液中进行,
甚至大学阶段在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部分水溶液中的反应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
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溶解度概念是溶解度教学的题中之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溶解度的基本
概念,相关知识点在中考试题中为必考选项,有时甚至是作为体现试卷区分度的试题,试题形式往往
以数据与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出现[1]。高中必修阶段包括电离与水解反应、学生必做实验“配制一定
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等内容;选择性必修部分包括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2]。这部分教学内容虽站位更高,学生需从化学平衡角度来理解化
学反应的动态进行过程并加以运用,但其核心和基础还是物质的溶解度。作为一线教师,本文将结合
沪科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1《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四节“难溶电解质
的沉淀溶解平衡”,对物质的溶解度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教学研究。出于教学的连贯性考虑,需要从大、
中衔接的角度分析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限度、溶解度与沉淀溶解平衡的关系,动态计算不同条件下物质
的溶解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出容易陷入细节问题的纠缠,缺乏总体的、变化的观念的误区。
2 中学、大学衔接的溶解度进阶教学研究
2.1 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
溶解度的概念(水为溶剂)是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的教学重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熟悉,因
此本节教学可以从易溶物质的溶解度自然过渡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以熟悉的 AgCl 在水中的溶解
(电离)过程为例导出溶度积常数的概念(学生已有前一小节化学平衡的知识基础)。有关其意义及
作用教材分别用两句话作了简单介绍:
“对于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如 AgCl、 AgBr、 AgI)而言,Ksp 越小,其在水中的溶解程度也
越小。”
“Ksp 的大小不受离子浓度的影响,但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Ksp 的大小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
中溶解趋势的大小,也反映了难溶电解质生成沉淀的难易程度。[3]”
此處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沉淀溶解平衡的狭小概念范围,从化学平衡的全局观来理解物质的溶解
度。物质的溶解度只有大小之分,没有在水中不溶解的物质,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在难溶电解质
在水中溶解反应的特殊情况,作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此平衡中的特殊表达,溶度积常数表示标准状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