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解析
#### 一、法律法规及分类
1. **法定传染病类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正式纳入该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了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意味着虽然其在法律上属于乙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传播,采用了更严格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
- **意义**:提高全社会对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手段,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 二、病毒特性及灭活方法
2. **热敏感性**: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条件下持续30分钟即可使其失去活性。
- **应用**:这一特性可用于指导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的消毒处理,如使用高温蒸汽等方式对个人物品进行消毒。
#### 三、诊疗流程及检查项目
3. **发热门诊初步筛查**:发热门诊医生需要对所有就诊患者询问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并进行血常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和胸部CT检查。
- **目的**:通过综合检查,早期识别疑似或确诊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 四、患者转运及防护措施
4. **转运原则**:发热门诊患者到发热门诊以外区域检查时,应遵循“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专人防护陪同”的原则,避免与普通患者混乘电梯,减少感染风险。
- **重要性**:这一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健康安全。
#### 五、报告机制与应急响应
5. **报告流程**:发热门诊医生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向医务科报告,医务科接到报告后需立即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
- **作用**:确保及时诊断、及时隔离和治疗,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展。
#### 六、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
6. **口罩选择**:当可能面临呼吸道暴露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 **理由**:医用防护口罩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防护,有效阻挡病毒颗粒的吸入。
#### 七、标准预防措施
7. **基础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时,除了采取针对特定疾病传播途径的感染控制措施外,还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 **内容**: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环境清洁消毒等基本措施,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
#### 八、特殊操作下的防护升级
8. **气溶胶操作防护**:在为疑似或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除了基本的防护措施外,还需要增加飞沫隔离防护措施。
- **原因**:此类操作增加了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加强防护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
#### 九、不同区域的防护级别
9. **防护等级划分**:
- 普通门急诊、住院病区采取一级防护;
- 发热门诊采取二级防护。
- **差异**:防护级别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区域面对的感染风险不同,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 十、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10. **消毒剂浓度**: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剂。
- 对于普通病房出现明显污染的情况,推荐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 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环境消毒,则建议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
#### 十一、隔离措施
11. **隔离方式**:疑似或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应单独隔离。
- **理由**:单间隔离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保护其他患者的安全。
#### 十二、医疗废物处理
12. **包装与消毒**:
- 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或利器盒容量的3/4时,应当采用鹅颈式有效封口;
- 在污染区产生的医疗废物,离开前还需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对其包装袋表面进行喷洒消毒,并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
#### 十三、就诊流程优化
13. **分时段预约就诊**:门诊部门实行非急诊预约就诊制度,采取分时段预约,以避免患者聚集。
- **具体措施**:一人一诊一室,确保患者之间的有效隔离。
#### 十四、过渡病房设置
14. **过渡病房功能**:用于安置需要住院治疗但尚未排除新冠肺炎且非疑似病例的患者。
- **目的**:有效区分不同类型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 十五、病区布局调整
15. **病区密度控制**:普通病区应适当控制收治患者的密度,确保床间距大于0.8米。
- **意义**:降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
#### 十六、医技科室管理
16. **医技科室检查室管理**:医技科室检查室应执行一人一诊一室,以确保患者间的隔离。
- **作用**:减少患者之间的接触机会,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从法律法规、病毒特性到具体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全面的指导,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