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商品的本质
商品的本质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这意味着人们生产商品的目的并非仅满足自我消费,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获取其他所需的商品或服务。举例来说,服装、住房、汽车等都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然后通过市场交易换取金钱,再用金钱去购买其他生活必需品。
2. 商品的两个属性
-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特性,如食物可以解决饥饿,衣服可以保暖,电影可以提供娱乐。
- **价值**:商品中蕴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里的“无差别”指的是无论劳动的形式如何,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代表了劳动者的投入和时间。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因为它反映了劳动的社会必要性。
3. 货币的本质
-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出现源于物物交换的不便,当交易变得复杂时,需要一种通用的媒介来进行交换,这就是一般等价物,最终演变成货币。
-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能代表一定量的劳动价值,使得商品交换更为便捷。早期的货币可能是某些具有普遍接受性的物品,如贝壳、金属,直至现代的金银。它们因其稀缺性、耐用性和易于分割等特点被选为货币材料。
4.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商品的特征和货币的本质。例如,通过对比自然界的阳光、空气与商品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商品的劳动产品和交换性质。又如,通过农民老张卖米的例子,区分了自用和出售的大米在商品属性上的差异。
5. 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思考问题(如自然界的资源是否为商品,农民自用的大米是否为商品)来检验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这种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6. 板书设计
板书清晰地展示了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商品的定义和货币的本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板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
本节试讲内容主要围绕高中政治中的商品和货币理论展开,通过实例和互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商品的定义、特征以及货币的本质。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参与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板书设计,强化了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复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