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领域的复习资料内容涉及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多个方面,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目的、特点、阶段,以及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特性。此外,还涵盖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高原现象、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等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教师职业生涯的定义指的是一种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一生中的持续工作经历,涵盖了教师岗位和教学活动。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指随时间的推移,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和事业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心理体验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时间维度和领域维度,这意味着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以及在教学、研究等不同领域都会经历成长和变化。
职业生涯发展的目的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的发展目的是教师对外在需求的体现,如职称、工作环境、薪酬等。内职业生涯则指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内在成熟,即个人职业社会化。教师职业生涯的特点涉及其稳定性和独立性,以及教学成效难以衡量和年龄差距可能逐渐增大的问题。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发展关注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各不相同,需要根据自身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
专家型教师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备丰富专业知识,能够高效解决问题,并对教学活动有敏锐洞察力的教师。这些教师通常具备精确分析教学情境和强大教学监控能力,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且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科研能力。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涉及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参与科学研究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等。
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所谓的高原现象,这是一种暂时停顿或退步的现象,特别是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对新教学理念缺乏敏感和认同,难以将新理念融入教学中,且在教学水平和业务技能等方面难以提高。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缺少终身学习理念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同。解决高原现象的办法包括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进行教学反思。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主观判断与期望,这在教师身上体现为教学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普通教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分别反映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作用的看法与判断以及对个人教学行为和效果的理解和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风气、工作发展条件等,以及教师自身的教诲观和自信心。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包括社会关注程度的提升、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规章,以及教师个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衰竭状态。其影响因素包括外在社会期望与内在自我迷思,以及教师性格特点导致的不良应对策略。为防止职业倦怠,建议教师调节与工作相关不合理信念,以及做好自我管理,平衡工作和生活。
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社会对每种社会角色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期待,这称为角色期待。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包括文化知识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增进者、以及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教师在这些角色中,不仅要传播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还要引导学生遵循行为规范,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些知识点对于准备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而言至关重要。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考生理解和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问题,而且对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也是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在复习备考时,考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倦怠,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为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