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为基础,三者构建了不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1. B 项错误在于混淆了亲情与“仁”学基础的关系。原文指出亲情是“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但“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亲情本身的功能,而非作为“仁”学依据的功能。
2. D 项错误在于曲解了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性善是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但他也认识到物质条件对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孟子认为性善不是绝对基础,而是强调物质条件是实现性善的一个条件。
3. A 项表述正确,孔子确实以道德情感作为“仁”学的基础。
B 项表述正确,孟子的“义”学确实以性善为价值根据,并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
C 项表述正确,荀子的“礼”学以性恶为基础,认为礼义道德是对性恶的制约和改造。
D 项表述错误,荀子的“化性起伪”是指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变人的恶性,而非主张性恶是政治伦理的基础。
文章主要讨论了孔子、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伦理思想上的不同基础。孔子以道德情感(尤其是孝悌)作为出发点,孟子主张性本善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义道德的教化来提升。这三位儒家代表人物各自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反映了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不同理解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