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是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根据该模型,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这个早期阶段,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主要是中子、质子和光子。题目中提到宇宙历史最早的基本粒子是中子。
2. 超新星和黑洞:SN1979C是一颗超新星,它在1979年爆发,2010年被观测到形成了黑洞。考虑到光年是距离单位,黑洞的形成时间应为1979年到2015年的差值,即36年前。
3. 望远镜类型:FAST(中国天眼)、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和阿雷西博望远镜是射电波段工作的望远镜,而VLT(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主要在光学和红外波段工作。
4. 微型黑洞特性:微型黑洞是理论中存在的特殊黑洞,质量通常在100g到150g之间,尺寸极小,蒸发寿命大约为1000亿年,并且可能源自早期宇宙的能量涨落。
5. “七月流火”:这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指的不是炎热的天气,而是心宿二(火星)在农历七月开始向西方落下,表示夏季即将过去。
6. 氢氦核合成:在宇宙早期,当温度低于9亿K时,中子与质子结合形成氦原子核,这是大爆炸核合成的一部分,有助于宇宙中氦的形成。
7. 对称与破缺:对称性和破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群论、宇称守恒等理论。吴健雄和南部阳一郎都是与此相关的重要物理学家,但“宇称爆炸”不在这个领域。
8. 恒星化学组成变化:古代对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如公元185年的事件,可能通过描述颜色变化(如“五色喜怒”)间接反映出恒星爆发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9. 星系群:星系群是星系的集合体,星系之间一般不会直接碰撞,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远大于星系自身的大小。星系群的性质在不同群之间可能有较大差异。
10. 暗能量:暗能量是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五元素”或“幻影能量”等概念无关,只是借用这些名词来比喻暗能量的神秘性质。
11. 物质的密度和浮力:水在0-4℃时反常地收缩,导致冰浮在水面上。这表明大多数物质的固态比液态密度大,会下沉。
12. 暗物质的观测证据:暗物质的存在可以从星系旋转曲线、星系团的引力效应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分布等方面得出,而不包括天体系统的光度质量。
13. 变星:造父星和大陵五是两种不同的变星,它们亮度变化的原因不同,但都在秋季夜空中可见。
14. 月相:欧阳修的诗句描述的是满月,因为月在黄昏后升起并在柳梢上方,此时月亮处于圆盘状。
15. 活动星系核:活动星系核的质量通常非常大,至少是太阳质量的1000万倍,这可能是由于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
16. 黄道十二星座:双子座是传统黄道十二星座之一,中文名称与天文学使用的星座名称相同。
17. 星云观测:由于尘埃阻挡,观察恒星生长状况需要使用红外光,因为红外光能穿透尘埃。
18. 奥本海默极限:奥本海默极限是恒星转变为中子星或黑洞的质量上限,约为1.44倍太阳质量。
19. 图腾形象:苍龙和白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腾,最早见于濮阳墓葬遗址。
20. 银河系质量:银河系的总质量可以通过分析恒星的轨道速度和光谱类型来估计,因为这些物理量与银河系的引力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