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家庭发展帐户方案】是台北市政府于2000年7月17日启动的一项创新的社会救助计划,旨在帮助低收入家庭积累资产,从而实现脱贫和经济自立。该方案基于Michael Sherraden的「资产为基础的福利理论」,强调通过「资产累积」而非传统的「所得维持」策略来提升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它为100个低收入家庭设立了配合存款基金的账户,鼓励有计划地积累金融性资产,并通过理财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做出有目标的社会性投资,增强抗贫能力。
方案的推出背景反映了台湾经济发展中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虽然台湾经济在40年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贫困不仅带来经济上的困境,还影响了贫困人口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甚至在某些社区形成了“贫穷文化”,加剧了犯罪和失业问题。因此,台北市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解决贫困问题,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传统社会救助方式的补充和创新。
传统的社会救助主要依赖于法律规定的现金和实物援助,针对已确认的低收入户,但这种选择性和残补式的福利措施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新贫群体的变化。随着中壮年、受过教育、有工作能力的单身家庭成为新的贫困主体,原有的救助策略面临挑战。此外,台湾社会福利支出相对较低,更多依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系统,这促使台北市政府探索新的社会救助模式。
台北市家庭发展帐户方案的实施结果显示,参与的贫困家庭积极参与储蓄和有计划的投资,打破了公众对贫困家庭福利依赖的刻板印象,引发了关于脱贫福利政策的讨论。该方案的成功不仅在于提高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自我提升和经济独立的机会,为贫困家庭打破代际贫困的循环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参与家庭储蓄行为的研究,可以得出政策启示:资产积累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应鼓励和支持低收入家庭积累金融资产;结合理财教育,帮助贫困家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社会救助政策应与时俱进,适应贫困人口结构的变化,提供更加针对性的帮助。
台北市家庭发展帐户方案体现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创新,它不仅关注短期的生活保障,更着眼于长期的经济自主和贫困的结构性解决。这一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和地区在设计社会救助政策时具有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贫困问题时,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援助,更要考虑如何通过资产建设和能力提升来促进贫困群体的自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