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提升脚手架工艺的应用技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楼工程,建筑面积50200m2。分为A、B、C三段。主体A段为框筒结构,地上22层。1~3层为裙房,4~17层为标准层,18~22层为机房。B、C段为框架结构,地上为4层裙房。其中,A段标准层柱断面不同,层高也各异,并设有凹凸挑檐。
第1章外脚手架方案选择
按传统搭设方法,高层建筑外脚手架为单、双管外架,由底层升至顶层;或采用单、双管外挂架子。采用单、双管外脚手架,用料多,材料资金周转慢,外檐装修拆改工艺复杂。采用外挂架子用料虽方便,但升架时间较长。整体提升脚手架可克服上述两种架子工艺的不足,且省料,结构简单,提升时间短,能够满足结构、装修阶段的施工要求。
第2章整体提升脚手架的升降原理
整体提升脚手架由钢管和扣件组成,其总高相当于4层楼高。该脚手架下部是由钢管和扣件组成的承重桁架,每相隔一定距离,在外脚手架的承重桁架底设置脚手架承力架,并和承重桁架联成整体。该外脚手架的支承点在脚手架承力架上,承力架用穿墙螺栓紧固在建筑物上,用电动葫芦实现整体提升或下降,由信号发生器和自动控制台控制同步提升。提升荷载通过电动葫芦系统挂在悬挑钢梁上,钢梁根部用螺栓紧固在结构上,其端头配有斜拉杆,拉结在结构上。外脚手架的荷载则通过脚手架承力架与悬挑钢梁支承于建筑物上,形成稳定状态
整体提升脚手架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施工技术,尤其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楼工程,作为示例,具有复杂的结构特点,包括框筒结构的A段和框架结构的B、C段,对脚手架的需求提出了挑战。
传统外脚手架方案,如单、双管外架和外挂架子,存在材料消耗大、周转慢、装修拆改工艺复杂以及提升时间长的问题。相比之下,整体提升脚手架工艺则具备明显优势。它结构简洁,用料少,提升速度快,可以快速适应结构和装修阶段的不同需求。
整体提升脚手架由钢管和扣件构建,高度与四层楼相当。它的关键在于承重桁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承力架,并通过穿墙螺栓固定在建筑物上,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提升或下降过程由电动葫芦操控,配合信号发生器和自动控制台,确保同步提升,保证安全性。提升荷载由电动葫芦系统传递至悬挑钢梁,钢梁通过螺栓固定在结构上,端头的斜拉杆提供额外稳定性。
脚手架的搭设工艺包括承重桁架和双排钢管架的搭建。首先安装脚手架承力架,然后搭设承重桁架,最后是双排钢管外脚手架。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如斜管的设置、剪刀撑的分布、水平横斜支撑的安装,以确保整体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提升过程包括电动葫芦的挂设、承力架的提升以及控制系统的操作。提升前,需确认所有连接部件的紧固,提升过程中,信号发生器与提升机协调工作,确保同步提升的精度。提升结束后,脚手架与结构之间需要做好相应的构造连接,以保证施工安全。
整体提升脚手架工艺在外脚手架的提升与下降过程中,强调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例如提升前的检查、提升中的监控以及提升后的加固。此外,如果需要分片提升,必须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以防止倾斜。
此工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楼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证明了其在处理层高变化、结构复杂和外檐异形建筑的适用性,不仅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还加速了工程进度。整体提升脚手架工艺的运用,为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