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由英国心理学家H. J. 艾森克编制的一种自陈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H)基础上发展而成。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制订,1952年首次发表,1975年正式命名。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心理变态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有男女常模。P、E、N量表得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L则上升。精神病人的P、N分数都较高,L分数极高,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的修订本仍分儿童和成人两式,但项目数量分别由原版的97和107变为88及88项。因量表题目少,使用方便,比较适用。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Hans J. 艾森克创建的一种自陈量表,它起源于他的早期作品《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H)。EPQ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发,并在1952年首次发布,最终在1975年被正式命名。问卷分为成人版和儿童版,包含了四个主要的量表: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心理变态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
内外倾向量表(E)衡量个体的内向和外向程度,高分者倾向于外向,表现出社交活跃、寻求刺激的特性;低分者可能更内向,偏向安静、深思熟虑,对陌生人保持距离,情绪较为稳定。
情绪性量表(N)关注个体的情绪稳定性,高分者可能更焦虑、担忧,易受情绪波动影响,而低分者通常较冷静,不易受到情绪困扰。
心理变态量表(P)反映了精神质的程度,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病,而是指一定程度的倔强和实际主义。高分者可能孤僻、不关心他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低分者可能更为合群,易于适应社会环境。
效度量表(L)是用来检测受试者是否在问卷中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表现出社会性朴素幼稚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L分数通常会上升,精神病人的L分数也往往极高,这显示了他们可能存在掩饰行为。
艾森克的理论认为人格由多个层次构成,从具体反应到习惯性反应,再到特质和类型。他通过因素分析识别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些维度帮助解释个体的行为差异,并且EPQ的测量结果在其他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加强了人格维度理论的可信度。
在中国,EPQ经过陈仲庚等人的修订,简化了项目的数量,但仍保留了四个核心量表。由于其简洁、易用,EPQ在医学、法律、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测试者可以根据量表得分来了解自己在不同人格维度上的位置,有助于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