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校应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和项目式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高校需要与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合作,建立新的培养机制,确保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满足时代需求,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3. 对口就业的促进: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高校可以调整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后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行业需求靠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 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多学科,理论性强,可能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且实验部分通常得不到充分的教学,不利于技能的实践和掌握。
- 教学方法:理论课时过多,实验课时不足,虽然尝试结合研讨式教学,但总体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教学改革的方向包括:
-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设定课程目标。
- 基于研讨式和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和项目实践来深化理解和应用知识。
- 基于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依赖期末考试,而是注重平时表现、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 基于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除了教师评价,还应考虑学生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企业反馈,以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
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保持同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