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工程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下,民办高校工程类专业正面临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旨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长春光华学院作为案例,与多家知名企业如中软国际、中兴通讯、东软集团等合作,设立“2.5+0.5+1”和“3+1”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使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和社会需求相契合,同时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强化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培养思路
该模式遵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的对接。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深化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推行面向定位、能力、任务、合作、综合和兴趣的六导向教学策略,确保教育质量。
3. 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包括理念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理念设计上,构建了“三元四共五平台”体系,即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元运行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开发教学资源和监控教学质量。培养方案设计则依据市场调研,明确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面向岗位的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
4. 方案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向,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设定目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能力为导向;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强调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解决能力;合作导向的课程安排,促进校企合作;综合导向的实践环节,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兴趣导向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总结来说,民办高校工程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旨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