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指在事业单位中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管理机制,旨在预防和控制经济活动的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14年我国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标志着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
【内外部环境基础不牢】是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一大障碍。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等构成的内部环境对内控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并不理想,缺乏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执行动力。
【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事业单位往往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或者制定的制度未能充分体现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导致制度执行缺乏依据和约束力。
在【风险评估体系】方面,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淡薄,忽视了如违法违规、贪污腐败、资产浪费等风险。同时,缺乏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和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制度落实不严格】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执行力度不够,违法、违规问题仍然频发。
此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由于机构设置和编制限制,事业单位的监督力量通常较弱,无法有效监督内控的执行情况。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内控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可能流于形式。
2. 【内控关键岗位人员力量不足,素质跟不上管理需求】,财务人员和其他关键岗位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能满足内控要求。
3. 【组织架构不合理,职责分配不清】,权力制衡机制不完善,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影响了内控的实施效果。
4. 【全员参与内控建设的力度不够】,很多人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导致其他员工参与度低,不利于内控文化的形成。
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单位发展战略,增强法治意识。
2. 加强关键岗位人员配置,提升人员素质,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内控工作。
3. 优化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独立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4. 强化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内控建设中来。
5. 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执行性,同时加强制度的监督和执行。
6. 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力度,确保内控的有效运行。
通过这些对策,事业单位可以逐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控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防止违法违规行为,防范腐败,实现单位的事业目标和内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