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w技术详解】
DLSw,全称为Data Link Switching,是一种由APPN(Advanced Peer-to-Peer Networking,高级对等网络)和Implementers Workshop(AIW,实现工作组)开发的技术,其目的是在TCP/IP网络上承载IBM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系统网络结构体系)协议。SNA是IBM在70年代推出的网络架构,与OSI参考模型相对应。DLSw技术的主要目标是使SNA设备能够跨越广域网进行通信,仿佛它们处于同一局域网中。
DLSw的工作流程如下:
1. 运行DLSw的路由器会将本地SNA设备产生的LLC2(Logical Link Control,第二类逻辑链路控制)帧转化为SSP(Switch-to-Switch Protocol,交换机到交换机协议)帧,SSP帧是可以封装在TCP报文中的格式。
2. 转换后的SSP帧通过TCP通道在广域网上进行传输,到达远端路由器。
3. 远端路由器接收SSP帧,再将其还原为LLC2帧,然后发送给目标SNA设备,形成一个虚拟的直接连接。
与透明网桥不同,DLSw不直接传输原始的LLC2帧,而是经过转换后通过TCP进行封装,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如确认帧和保持活跃帧,并解决了数据链路控制超时的问题。此外,DLSw还支持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同步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的跨TCP/IP传输,通过先将SDLC报文转换为LLC2格式,再利用DLSw与远端进行互联,实现不同介质间的LAN与SDLC连接。
DLSw有两个主要版本:
- DLSw1.0是基于RFC 1795实现的,存在一些问题,如:
- TCP连接问题:一旦配置了本地和远端对等体,本地对等体会立即尝试建立TCP连接,即使没有实际需求,这可能导致网络资源的浪费。
- 广播报文泛滥:在没有足够可达路径信息时,探询报文会通过TCP连接大量发送,增加网络负担。
- 可维护性差:链路中断时,DLSw1.0的通知机制不足以明确故障原因。
- DLSw2.0是基于RFC 2166设计的,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增加了支持组播和单播发送UDP探询报文的功能。当通信对端也支持DLSw2.0时,两者可以使用UDP探询,仅在需要数据传输时才建立TCP连接,从而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网络开销。
DLSw是一种高效且灵活的广域网协议,它允许SNA和SDLC设备通过TCP/IP网络进行通信,同时通过不断演进的版本(如DLSw2.0)优化网络资源使用和提高网络的可维护性。对于需要在非IBM网络环境中运行SNA应用的组织,DLSw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