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在标准指引下,医院信息平台的构建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爬坡期等阶段。从1993年开始,医院信息化从病案与统计管理信息化和财务信息化起步,逐渐发展到操作系统升级,硬件、网络架构的换代,实现了第一次革命性的进步。随着体制更新,HIS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医护药信息互通成为可能,LIS系统的起步推动了实验室信息化的发展。
在2005年至2014年的爬坡期,医院信息化建设更加深入,包括建设多层次电子病历系统、PACS系统,以及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多元化。医技系统实现了全院级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综合管理平台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效率。同时,中药配送全程信息化服务的开启,以及支持“脱卡交易”、“床边结算”等改革,都体现了信息化对医疗服务的改善。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顶层架构以集成平台为基础,包括接入层、交换层、服务层、数据层和应用层。通过HL7适配器实现业务系统与临床数据中心的连接,同时运用主数据管理和注册服务,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单点登录(SSO)系统使得用户可以一次性登录所有授权系统,加强了密码安全措施,如EMPI(患者主索引)用于确保患者信息的唯一性,避免数据重复。
集成平台采用了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如ICD-9-CM-3、ICD-10等,建立了主数据管理平台,覆盖了464个标准,简化了字典升级并提供了术语基准和映射关系。平台的可视化功能使得配置和维护更为便捷,而智能匹配规则则有助于识别和处理重复或相似的患者信息。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实现了包括检验、影像、心电、B超等10大类业务系统的集成接入,基于SOA架构降低了系统间的耦合度,便于系统的快速部署和数据的统一交换。采用ODIN Integration Engine作为集成引擎,平均消息处理能力达到53条/秒,最高可达80条/秒,确保了高效的数据处理。
此外,安全测评涵盖了物理环境、主机、网络、业务应用系统等多个方面,保障了基础支撑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面向患者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标准指引下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标准应用,实现了信息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临床科研、决策支持和医院运营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