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形状、体积等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例如,铁杵磨成针(C选项),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化合物。如选项A中的野火燃烧,B中的蜡烛燃烧,D中的爆竹爆炸,以及C选项的剩饭变馊和高粱酿酒,均涉及化学反应。
2. 氧气的助燃性:
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促进物质的燃烧。在题目中,镁带、铁丝、碳和磷在氧气中燃烧都是化学变化的例子,分别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3. 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原子种类和数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题中提到的微观示意图显示了原子间的重组过程,是一个化合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为2:2:2:1,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 催化剂的作用:
高锰酸钾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反应速率并增加了生成氧气的量。因此,错误的描述是B和D。
5. 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决定了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化学反应方式。例如,选项B正确。
6. 基本实验操作: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题目中的D项是正确的实验操作示例,显示了正确倾倒液体的方法。
7. 分子与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单元。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在题目中的多个选项中出现。
8. 物质的构成:
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或其他基本单元构成。选项A和C中的“最小粒子”和“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表述过于绝对。
9. 分子运动理论:
分子不停地运动,导致我们闻到花香(B选项正确)。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非分子本身的大小改变(A选项错误)。食物腐败是化学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C选项正确)。酒精挥发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D选项正确)。
10.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选项B认为人类可以随心所欲,不考虑自然承受能力,这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合理使用自然资源,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11. 元素符号与化学式:
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原子,如钠原子Na;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如五氧化二磷P2O5。题目中还涉及到了原子和离子的表示。
12. 粒子结构与化学性质:
根据粒子结构,可以推断其元素类型和化学性质。粒子间的转化也是化学反应的基础。
13. 固体加热反应与文字表达式:
暗紫色固体A加热产生无色无味气体B,可能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淡黄色粉末C在B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体D,可能是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需要给出。
14. 甲烷燃烧及红磷燃烧实验:
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红磷燃烧实验中红磷过量是为了确保氧气完全反应,避免产生其他不必要的反应。
15. 制气装置与气体收集:
探究气体的制备和性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例如,固液不加热制气可选用B装置,E装置适合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因为氧气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
以上是对题目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的详细解析,涵盖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氧气的性质、催化剂作用、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理论、化学反应表达式等多个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