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文件内容的片段,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多个核心知识点。以下详细解释每个提及的概念和技术:
1. DTED:地面数字地形高程数据,可能是指由特定机构制作的标准化地形数据,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军事和民用领域。
2. DCE:数据通信设备(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是在数据传输中使用的设备,它包括调制解调器、交换机、集线器等。
3. ARQ: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是一种错误控制方法,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它通过自动重发发生错误的帧来实现。
4. FEC: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是一种编码技术,允许接收方检测并纠正传输中产生的错误,而无需重传。
5. 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或存储后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校验码。
6.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是一种面向比特的同步数据链路层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点对点和多点通信。
7. W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是覆盖范围广大的计算机网络,通常跨越城市、国家或整个世界。
8. L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是指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如家庭、学校、实验室或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
9. IPX/SPX:互联网协议套件(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Sequenced Packet Exchange),是由Novell开发的一组网络通信协议,用于其NetWare操作系统。
10. ATM: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高速网络技术,使用固定大小的数据包,称为“信元”。
11.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个概念性框架,用于网络通信的标准化。
12.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用于互联网的一组协议,用于数据在网络上的可靠传输。
13. 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是定义在网络中的设备如何访问传输介质的协议。
14. LLC: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是数据链路层的一部分,负责数据传输的逻辑控制。
15. 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是一种网络访问方法,用于控制网络设备在共享媒介上的传输。
16. Token:令牌(Token),是一种控制设备访问共享介质的机制,确保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都有机会传输数据。
17. HUB:集线器(Hub),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多台设备,使它们形成一个网络。
18. IP: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负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路由和寻址。
19. IPv6:互联网协议版本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IP的第六个版本,旨在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
20.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1.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用于快速、无保证的数据传输。
22. QoS: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是指网络性能的衡量标准,它涉及到数据传输的优先级、带宽、延迟、抖动和丢包率等。
23. VOD: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是允许用户按需观看视频内容的一种服务。
由于原始文本可能因为OCR扫描的错误识别而出现一些不连贯的情况,上述解释基于现有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推断和阐释,旨在保持条理性和专业性。同时,这部分内容也体现了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核心知识点和关键技术,覆盖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网络层、从传输层到应用层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