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基础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需求分析到软件设计和测试的多个关键环节。以下是对提供的名词和概念的详细解释: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目的是理解用户的期望,通过调研和讨论将非正式需求转化为明确的需求规格说明。这有助于确保软件开发的方向正确。
2. 白盒法:白盒测试是一种基于程序内部逻辑结构的测试方法,测试人员需了解程序内部工作原理,通过覆盖各种可能的逻辑路径来检测代码的正确性,但无法实现所有可能的测试情况。
3. 黑盒法:黑盒测试关注软件的功能,忽略内部结构,仅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来验证软件是否满足预期功能,通常被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
4. 系统设计说明书:这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产出,概述了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为后续开发提供技术和策略指导。
5. 面向对象设计:OOD是将需求转换为符合质量和成本要求的抽象实现方案的过程,涉及类和对象的创建,强调封装、继承和多态性。
6. 结构化设计(SD):结构化设计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将逻辑模型映射为软件结构,确保软件的清晰性和可维护性。
7. 结构化分析(SA):SA是需求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数据流图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分解复杂问题,便于理解和实现。
8. 瀑布模型:这是一种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必须在前一阶段完成后开始。
9. 软件概要设计:在设计阶段,将需求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实现模型,形成软件的总体架构,体现在设计规格说明书中。
10. 信息隐蔽:设计模块时,确保模块内部的细节对外部模块不可见,提高软件的模块独立性。
11. 系统流程图:用于描绘系统物理元素间信息流动的传统工具,帮助理解系统运作。
12. 静态测试:不运行程序,通过人工检查和静态分析工具发现潜在问题。
13. 事件:瞬间发生的事物,作为触发某些行为的信号,没有持续时间。
14. 动态冗余:当检测到故障时,通过备用模块替换故障模块以保持系统运行,包括检测、切换和恢复过程。
15. 模块化:将复杂系统划分为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功能,简化管理和维护。
16. 功能模型:描述了系统如何根据输入产生输出,不关注执行顺序。
17. 对象模型:表示系统的静态结构,强调对象之间的关系。
18. 对象: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可以是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是类的实例。
19. 多态性:相同的操作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对象,产生不同的结果。
20. 模块:在程序中,模块是命名和编址的代码单元,如过程、函数或子程序。
21. 路径覆盖:测试策略,确保所有可能的代码执行路径都至少被执行一次。
22. 原型模型:先构建快速原型,然后逐步完善以开发最终系统的方法。
23. 软件工程环境:集成的方法、过程和工具,支持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从需求到维护。
至于进程调度中“可抢占”和“非抢占”方式的开销问题,一般情况下,“可抢占”调度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开销,因为它涉及到频繁的上下文切换,而“非抢占”调度则允许进程执行直到完成或自愿释放CPU。但是,可抢占调度能更好地响应高优先级任务,提高系统响应时间,其开销取决于系统设计和调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