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振荡电路设计是电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产生精确的时钟信号,常用于微控制器、通信设备和数字系统中。本文将深入探讨晶体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元器件的作用以及设计要点。 晶体振荡电路的核心是晶体,其等效电路包含串联等效电阻R、动态电感L和电容C。晶体的电抗特性随频率变化,如图2所示,存在串联谐振频率fs,此时晶体呈现纯阻性,以及并联谐振频率fp,晶体表现为电感性。晶体制造商通常会提供并联谐振负载电容CL。 图3展示了一个典型的晶体振荡电路,该电路采用并联谐振模式的晶体。电路中,反相器扮演AB类放大器的角色,提供180度相位转换。派型网络(R1、C1、C2)额外贡献180度相位,使得整个环路实现360度相位闭合,这是持续振荡的条件之一。另一个条件是闭环增益需大于等于1,电阻Rf作为负反馈,设定反相器在高增益线性区间的偏置点。 R1作为驱动限流电阻,防止晶体过驱动导致损坏。C1和C2构成晶体负载电容,其值由晶体制造商给出,一般情况下选择等值以简化设计。Cs是PCB上的寄生电容,需要考虑在总负载电容中。根据晶体的CL和Cs计算C1和C2的值,通常C1=C2。大值的C1和C2可提高频率稳定性,但可能影响起振。 反相器的实际相移因传输延迟而小于180度,此时R1用于补偿不足的相移。选择R1时,通常使R1≈XC1,以保持反相器输入和输出电平的一半,同时根据晶体电源耗散考虑R1的值。如果满足闭环增益和相位条件,R1可以省略。 在设计晶体振荡电路时,应选用低ESR的晶体以利于起振和提升闭环增益。减小PCB布线长度和杂散电容有助于稳定振荡和起振。测试电路在工作温度和电压范围内的性能以确保晶体正常工作。为获得最佳效果,时钟反相器的输入电平峰峰值应大于40%Vdd。此外,某些IC内置了外围元件(Rf、R1、C1和C2),简化了设计过程。 晶体振荡电路设计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晶体的选择、反相器的工作状态、派型网络的配置以及PCB布局优化。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点对于构建高效、稳定的时钟系统至关重要。
- 粉丝: 1
- 资源: 15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