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定义】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以优化企业流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全面集成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实现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一过程涉及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DCS(分布式控制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十五"期间,我国企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中。大中型企业普遍实现了初级信息化,如CAD、CAM、DCS、MIS和ERP的普及率和覆盖率达到了30-50%。部分大型骨干企业更进一步,达到中级信息化水平,覆盖率在60-80%,而少数企业甚至实现了高级信息化。中小企业则主要推广单项信息技术,并逐步向初级信息化过渡。
【计算机技术的作用】
1) 精确性:计算机技术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减少了人为错误。
2) 简洁性:通过自动化流程,简化了复杂的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
3) 人性化:用户界面的优化使员工更容易操作和理解系统。
4) 效率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加速决策过程。
5) 设计与预测:支持设计工作,并能模拟预测结果,有助于企业战略规划。
6) 细化分工:大规模的系统促进了企业内部的精细化分工,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存在的问题】
1) IT安全与风险管理不足:高层对信息资产的风险认知有限,往往只关注IT层面的安全。
2) 技术经济论证不够:项目前期缺乏充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风险增大。
3) 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瓶颈。
4) 信息不透明与利益冲突: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可能导致决策困难。
5) 缺乏有效信息来源:企业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6) 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信息机构资金不足,难以引入先进设备。
7) 信息化成本上升:硬件更新频繁,软件需求增加,导致成本增加。
【解决措施与建议】
1) 提升信息识别度:通过精细的信息资源分类、关键词设定和科学搜索策略,提高信息收集效率。
2) 挖掘信息价值: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取潜在的商业价值。
3)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IT安全体系,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信息资产安全。
4) 投资效益评估: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进行详尽的技术经济论证,降低投资风险。
5) 多元化信息来源: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利用多种工具和技术,如专利信息检索和在线平台。
6) 优化信息处理:提高信息机构的资金支持,引入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和技术。
7) 灵活应对成本问题:通过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降低硬件更新的成本,同时考虑云计算等替代方案,以节省开支。
8) 网络扩展策略:针对远程分支的信息化需求,考虑优化网络架构,平衡成本与性能。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策略调整,企业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推动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