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旨在通过大象耳朵的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篇课文适用于讲读,需要两个课时完成,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生字和词语。学生需要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并会写包括“扇、慢、遇”在内的8个生字,以及“耳朵、扇子”等10个词语。此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需要能够读好文中的问句,理解大象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需要借助大象的话,理解大象从最初的不安到最终接受自己耳朵的过程,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深层含义,即尊重个体差异,接纳自我。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会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大象耳朵的好奇心。然后,学生将进行初读课文,通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次阅读来熟悉生字。教师会指导读音,如“耷、撑”等,接着采用各种方式如“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练习。学生还会被鼓励自主学习生字,通过组词加深理解。在感知内容阶段,学生将自读课文,提出疑问,并通过动作演示理解“耷拉”、“自言自语”、“撑起来”等词语。课堂还将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大象的耳朵特征,谁对大象的耳朵提出了看法,以及大象的态度变化。
课堂小结和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可能会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验不同动物对大象耳朵的看法,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课堂作业则包括选择正确读音的练习,模仿例子造词,以及使用“又...又...”结构造句。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深化理解,尤其是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需要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不应盲目模仿他人。这一课时可能包含深入探讨大象最终接受自己耳朵的原因,以及讨论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