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中国古代著名的奏议文,出自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之手,旨在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
1. 文体介绍
疏,作为古代奏议文体的一种,主要用于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建议。它有别于其他如奏、议、表、对策等文体,特点是分条陈述,便于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谏太宗十思疏》即为典型的疏文,魏征通过列举十个方面,劝诫太宗应如何治理国家,保持警醒和节俭。
2. 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以其直言敢谏著称。他曾担任谏议大夫,深受唐太宗信任,死后被追封为文贞公。他的谏言被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中,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太宗高度评价魏征,视其为“人镜”,可见其谏言的重要性。
3.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是在唐朝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写的。随着国力增强,太宗开始出现骄傲奢华的倾向,魏征以此文提醒太宗要警惕骄奢带来的危机,提倡节俭,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4. 文言知识
- 重要实词:例如“浚其泉源”指疏通水源,以比喻巩固根本;“承天景命”指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董之以严刑”指用严厉的刑罚来监督;“能克终者盖寡”意为能坚持到底的人很少。
- 成语积累:如“居安思危”提醒人们即使处在安逸中也要考虑可能的危险;“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5. 自主学习
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如“固”、“景”、“董”、“克”、“作”、“牧”、“黜”、“简”、“当”、“休”、“豫”等词的含义,并能翻译文中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成语的内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调根基稳固的重要性。
通过《谏太宗十思疏》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以及如何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和谦逊,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承担都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篇课文也是对当今领导者和公民的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不应忘记保持谦逊,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