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 A
2. C
3. D
【知识点解析】
1. A 项错误在于将文学作品数量的减少归因于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原文提到的是文学热门作品的减少,而非文学作品总量的减少,且这种减少是与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相关。
2. C 项错误在于对论证方法的分析有误。文章第四段并没有对比不同的媒体形式来证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媒体形态的变化来阐述小说外部环境的持续性裂变。
3. A 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的推断不成立,文中提到“非虚构”的崛起是因为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而不是小说没有赢得长效结果。
B 项过于绝对,原文提到除非真正意义上做到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小说才可能从中胜出,但这并非唯一条件。
C 项错误在于对阅读方式变化的推断过于消极,虽然读屏时代的阅读方式有所改变,但并不能得出文学很难再影响人的结论,原文提到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等。
D 项正确,符合原文最后一段的观点,即小说的优势使其能在情感、精神和思想表达上发挥影响,即使不成为短期热点也能产生长远影响。
【详细解答】
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历经现代文学各种流派、思潮的洗礼,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与这些成就相悖的是,文学热门作品的数量却在减少。这一现象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环境以及文学与生活的交互作用中找到原因。
从文学内部来看,80年代中期的“向内转”导致了“纯文学”的强调,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脱离公共性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成为了文学发展的特征。这三者的过度发展导致了文学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使得一部分创作局限于小圈子内,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快速的社会变革让人们的认知无法跟上,小说的虚构性写作在面对实时更新的“非虚构”内容时显得滞后,其传播空间被新兴媒体抢占。小说原本可以通过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来获得更持久的价值,但在当前快节奏的环境中,不少作品未能发挥这一优势。
此外,文学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剧变。从口头文学到书面印刷,再到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小说不再是唯一的审美艺术形式,其他新型表述方式的出现削弱了其中心地位。同时,随着创作者与接受者交互方式的变化,读者的角色更加活跃,作者的权威性减弱,这要求小说必须适应新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文学与生活的互动方面,现实社会的变化影响了文学的形态。在当前环境下,创作者与接受者互为主体,文学受到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的挑战。小说要想脱颖而出,需要提供新的体验、形式或价值观。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小说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个人化特质使其更能专注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历史上许多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往往在长时间后才显现其价值,因此,小说是否短期内成为热门话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静水流深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