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人的情感和人性光辉得到了格外的凸显。《蜡烛》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却展现了深邃的主题,即在战争的残酷面前,普通人民的内心情感与对英雄的无尽敬仰。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忆,也是对人性光辉的一种赞扬。
文章的起始,老妇人来到红军烈士的墓前,这一举动本身就透露出对牺牲者的无限敬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她手中的蜡烛,成为了情感的载体,承载了她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所有牺牲者的哀悼。作者对时间的处理,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炮火连天的夜晚,感受着老妇人的情感变化。从她拾起蜡烛头、点亮蜡烛,到蜡烛在风中摇曳,整个动作的流畅和细节的描绘,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对环境的描写中,“炮火”作为关键词,不仅构建了一个战争的背景,更是通过这个词汇的不断复现,将读者的感官引向了一个充满硝烟与危险的战场。同时,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的细节,像是一个无声的符号,无声地传递着一种沉重的氛围和对生命的哀悼。
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完成的。老妇人的每一个动作,如“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都表明了她内心的坚定和对英雄的深深敬意。而她在点蜡烛时的沉默和鞠躬,则进一步揭示了她内心的悲伤和对牺牲者的尊敬。
文章的高潮部分,即老妇人点蜡烛的场景,是文章情感的爆发点,也是中心思想的体现。在这个情节中,蜡烛不仅是光明的象征,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老妇人以蜡烛作为载体,表达了对那些为了和平与正义而牺牲的英雄们的缅怀与敬意。
在对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分析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动作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老妇人的形象,并且通过这种塑造,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老妇人的眼神和举止,更是作者刻画人物时的点睛之笔。她“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这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敬重与哀愁。
拓展阅读部分,通过另一个老妇人在火车上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战争带来的悲剧的认识。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对战争的无声控诉,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对生命持有尊重的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蜡烛》同步练习,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感培养的一种训练。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战争的残酷,感受到普通人民在苦难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并最终认识到和平的宝贵与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