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化学变化:题目中提到的"发生化学变化"是指物质间的原子或离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如铜丝受热后表面变黑是因为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
2. 溶液:在调味品与水充分混合的问题中,溶液是一种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中的溶质(如食盐、白糖、白醋)分散在溶剂(水)中。花生油不能与水形成溶液,因为它会浮在水面上,形成两层分离的液体。
3. 实验操作:题目中涉及的实验操作包括倾倒液体、过滤、给液体加热和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至关重要,例如倾倒液体时要使瓶口紧挨容器口,过滤时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加热液体时试管不应直对人,检查气密性则通常通过观察气泡来判断。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只包含一种物质,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而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如洁净的空气、软水和生铁。
5. 分子特性: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运动、分子间间隔以及分子的重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变化,而非分子大小变化。湿衣服晾干是分子扩散现象,电解水则体现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拆分与重组。
6. 燃烧条件: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东南风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加速了燃烧,但木船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会因风力降低。
7.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占空气的主要成分,约为78%。
8. 乳化作用:洗洁精能去除油污是因为其具有乳化功能,能将油污分散成微小的液滴,易于冲洗。
9. 元素、原子和离子: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Ti4+是Ti原子失去4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其核外有18个电子。Ti可以表示钛元素或一个钛原子。CaTiO3中Ti的化合价为+4,TiO2由Ti离子和氧离子构成。
10. 碳及其化合物:C和CO有还原性,而CO2没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碳,但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可用于区分CO和CO2。
11. 元素的概念:这里的"钙"、"碘"是指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而不特指单质。
12. 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不充分燃烧时产生,对人体有严重影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
13. 金属活动性:单质X能从溶液中置换出Y,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但不一定是氢前金属,因为Y可能是非金属离子。
14. 燃烧条件:实验展示了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图1中水下的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而图2中的白磷在热水中达到其着火点,燃烧起来。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化学反应、物质分类、实验操作、分子性质、燃烧理论、元素概念和金属活动性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