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已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或转变,包括早期诊治和预防疾病的传变。在中医理论中,既病防变强调通过辨证论治,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以控制病情,防止恶化。例如,对于初期病邪尚浅的疾病,可以通过调理体质、祛邪扶正来防止疾病深入;对于病邪已入里,可能传变至其他脏腑的状况,则需根据病邪的性质和脏腑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阻断其传变途径。
27、阿是穴,又称天应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特殊穴位。它并不固定在特定的经络线上,而是根据患者的痛点或异常反应点来确定。当患者某一部位出现疼痛或其他不适时,按压此处能够缓解症状,这个位置就被称为阿是穴。通过针刺或按摩阿是穴,可以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止痛的效果,对治疗局部疾病有显著疗效。
28、热证,是中医辨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症状。热证的发生通常与外感火热之邪、体内阳热偏盛或阴液亏损等因素有关。治疗热证常用清热、泻火、滋阴等方法,以达到阴阳平衡。
29、滞针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体在穴位内难以拔出或者移动的现象。滞针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患者情绪紧张、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导致,表现为针感异常,如酸、胀、麻等。处理滞针的方法包括调整针刺角度和深度、轻轻摇动针体、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等,以恢复正常针感并安全拔针。
30、女子胞,即子宫,其生理功能主要与肝、脾、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关乎月经的通畅;脾主运化,统摄血液,维持月经的正常排泄;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紧密相连,肾气充足则月经规律,生育能力良好。
31、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和约束血液在脉道内运行,防止出血的功能。脾的功能正常,能保证血液不会溢出脉外,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肝主藏血则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在人体休息时,肝能储存血液;在活动时,肝能释放血液以供应全身需要,确保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2、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暑邪属火,性炎热升腾,易伤津耗气。暑邪侵入人体,常会导致发热、心烦、口渴、出汗多、疲乏无力等症状。此外,暑邪还常伴有湿邪,形成暑湿病证,表现为头身沉重、胸闷纳呆、肢体困倦等。在夏季,暑邪致病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以免损伤津液,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