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篇导学案主要探讨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重点关注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以及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1. 反射: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映了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快速响应能力。
2. 反射弧: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负责接收刺激,传入神经将信号传递到神经中枢,中枢处理信息后通过传出神经传递指令给效应器,效应器执行相应的动作。
3. 非条件反射:这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如眨眼、吮吸等。非条件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对较为固定,通常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如脊髓)参与完成。它们对维持生命基本活动至关重要。
4.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比如经过训练的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它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5. 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人类可以对语言等抽象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体现了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
【合作探究】部分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反射活动。例如,草履虫的应激性不属于反射,因为它没有神经系统;鹦鹉模仿人说话不是对人类语言的反射,因为鹦鹉无法理解语言的意义;膝跳反射的实验展示了反射弧的完整过程,表明反射动作的发生先于感觉。
【探究结论】:
-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分层提高】部分进一步考察了反射的实践应用。例如,当手被针刺时,会迅速缩手,这是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效应器是肌肉;感受到疼痛是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所以是后于缩手发生的。如果脊神经受损,可能会影响痛觉的感知和反应速度。
本导学案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调节的核心概念,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层提高,加深对反射及其机制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神经系统的知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