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化学变化的定义:题目中提到的2020年日本北海道地震中的化学变化,指的是在自然灾害中发生化学反应的例子。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比如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的氢气爆炸。
2. 基本实验操作:题目涉及对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的判断,这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包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安全操作等。
3.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例如,冰和水的混合物是纯净物,而硬水是混合物,因为它含有矿物质。
4. 化学反应的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这是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5. 化学式的意义:双酚A的化学式C15H16O2表明它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6.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通过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可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7. 实验现象的描述: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并有液滴生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不会产生白烟,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氧气。
8. 科学知识的应用:绿色食品并非不含任何化学物质,所有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灯泡中充入氮气可延长寿命;空气中氧气适量有益,过多可能有害;酒精着火应使用湿布或灭火器灭火,不宜用水。
9. 化学概念的从属关系:缓慢氧化是一种氧化反应,纯净物由单质或化合物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类型之一。
10. 元素的定义:镁原子和镁离子都属于镁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填空题知识点】
13. (1)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氮(N)和氧(O)。
(2) 3个金原子表示为3Au。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O),含量第二的金属元素是铝(Al),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Al2O3)。
14. (1) 收集气体通常使用排水集气法。
(2)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占据了1/10体积,说明竹子里含有氧气(O2)。
(3)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存在二氧化碳(CO2)。
(4) 相比于空气,竹子里的氧气含量较高,二氧化碳含量也较高。
15. 微粒理论: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人体发出的气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被搜救犬嗅到。微粒间有间隙的例子如水的可压缩性或气体的扩散现象。
16. 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元素包括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等,这些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并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物质分类、化学式解读、气体性质、元素周期表等多个方面,是初中化学的基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