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项目探讨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现代生物科技手段,特别是分子育种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该项目在2005年由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科科学学院提出,旨在面对全球生物基因资源争夺战的背景下,发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动植物基因资源,以应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基因资源的重要性:基因不仅是生物体生存和进化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创新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关键。掌握基因资源,意味着掌握了未来的竞争力。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加,传统育种技术已无法满足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需求,因此亟需借助分子育种技术实现突破。
2. 蚕丝产业的特殊地位:中国作为丝绸大国,蚕丝产业对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影响。面对行业产值和出口创汇的增长,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推动蚕丝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现代育种目标:育种目标转向提供适应环境、优质、高产、抗逆的新品种,但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改良仍是难点。
2. 科技进步与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融合,使得对基因资源的理解更加深入,高通量基因表达分析为复杂性状改良提供了可能。
3. 分子标记与QTL定位: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得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定位成为可能,进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遗传群体。
4. 我国现状与挑战:虽然我国在分子育种方面有一定成就,但在自主知识产权、基因标记、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需要建立国家级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三、项目的主要内容
1. 新基因发掘:寻找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基因,为品种改良提供基础。
2. 分子标记开发:开发与重要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提高选育效率。
3. 信息网络构建:建立分子育种信息网络,促进信息共享和研究协作。
4. 分子设计理论:研究基于功能基因信息的作物品种分子设计理论,以实现品种的精准改良。
5. 新种质创造: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创造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性的动植物新品种。
通过这个项目,我国有望提升在种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推动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为全球农业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评论0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