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串行通信中,波特率是一个关键参数,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位数。在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中,有四种不同的工作方式,每种方式对波特率的设定有所不同。以下是这些方式的详细说明: ### 方式0 方式0主要用于同步移位寄存器模式,其波特率是固定的,为单片机主振频率的1/12。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单片机采用11.0592MHz的晶振,那么方式0的波特率将是9600bps。这种方式下的波特率无法通过软件进行调整。 ### 方式2 方式2则用于波特率可变的定时器模式,此时定时器T1被配置为8位自动重载模式。波特率的计算与定时器T1的溢出率有关,同时也受到系统时钟Fosc和SMOD(串行模式控制位)的影响。如果SMOD为0,波特率计算公式为: \[ 波特率 = \frac{Fosc}{12 \times (256 - TH1)} \] 例如,当Fosc为11.0592MHz,且TH1初值设为253时(256 - FD),波特率为: \[ 波特率 = \frac{11059200}{12 \times (256 - 253)} \] \[ 波特率 = \frac{11059200}{12 \times 3} \] \[ 波特率 = \frac{11059200}{36} \] \[ 波特率 = 307200bps \] 如果SMOD设置为1,波特率将翻倍,因为SMOD会使得串行口的波特率加倍。 ### 方式1和方式3 方式1和方式3都支持可变波特率,它们的波特率同样由定时器T1的溢出率决定。不过,与方式2不同的是,方式1使用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而方式3则是用定时器T1的捕获/比较功能来产生波特率。计算公式与方式2类似,但具体实现和应用上会有差异。 在方式1中,波特率由定时器T1的溢出率决定,而定时器的工作模式是16位自动重装载模式。在方式3下,定时器T1的捕获/比较功能用于产生波特率,这通常需要更复杂的编程技巧来实现。 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波特率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设置定时器T1的初值以及调整SMOD位来灵活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通信需求和系统资源来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和波特率。对于波特率的精确控制,可能还需要考虑到系统时钟的稳定性、负载条件以及串行通信协议的兼容性等因素。
本内容试读结束,登录后可阅读更多
下载后可阅读完整内容,剩余3页未读,立即下载
评论星级较低,若资源使用遇到问题可联系上传者,3个工作日内问题未解决可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