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资产状况”因素,体现了对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视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是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次重要更新,旨在适应财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提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修订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历史沿革**: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这一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统一的财务制度体系。第二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7年,初步建立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至今,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财务制度逐步完善。
2. **修订基本原则**:
在修订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保持现有财务制度体系框架,体现财政改革成果,强调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以及注重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这表明修订旨在保持制度稳定的同时,吸收新的财政理念,强化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3. **修订主要内容**:
- **总则和附则**:明确了规则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同时也规定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如执行法律法规,坚持节约,合理配置资源,并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增强财务管理的准确性。
- **单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不仅是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也是事业发展目标的体现。预算管理办法经历了从全额、差额、自收自支到“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演变,新规则强调结余的合理使用,考虑资产状况,更加注重资金的绩效。
- **收入和支出管理**:这部分修订可能涉及到更严格的收入控制和支出安排,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资产和负债管理**:修订可能强化了对资产的监控,防止流失,并要求合理负债,以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
- **结转结余和专用基金管理**:修订可能对结余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规定,以保证资金的合规性。
- **其他内容**:可能包括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这次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不仅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法制基础,还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同时,通过强调绩效管理和资产利用,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