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之企业策略性行为概述】
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策略性行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而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分为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和合作策略性行为。
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即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产品定位、广告投放、产量控制、定价策略以及兼并等。在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中,这种行为尤为突出。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例如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横向差异是指产品因消费者偏好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如甜味和淡味的糖果;纵向差异则指产品品质的高低,如质量较差和质量较高的电子产品。
企业产品定位受到市场需求、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张伯伦模型和霍特林模型是分析产品差异条件下企业定位的两种经典理论。张伯伦模型假设消费者偏好相同,企业数量众多,不存在市场壁垒,得出消费者消费多样化产品且企业存在过剩生产能力的结论。霍特林模型则关注“位置”概念,即消费者对产品特征的偏好或商店的地理位置,揭示了企业在选择位置时会考虑直接效应(消费者接近度)和战略效应(价格竞争)。
合作策略性行为,即串谋行为,是指企业间达成协议,共同制定价格、限制产量等,以提高整体利润。虽然在法律上通常被禁止,但在实际市场中可能存在隐形的串谋现象。例如,寡头市场的几家大公司可能会通过默契避免激烈的价格战,维持相对高的市场价格。
总结来说,企业策略性行为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提升盈利而实施的各种策略,既包括非合作的竞争行为,如产品创新、价格竞争,也包括潜在的合作行为,如串谋。理解这些行为有助于我们洞察市场动态,预测企业决策,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监管市场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