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系统规划是针对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物流活动进行的长远性设计和安排,旨在优化物流网络,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杨东援教授在同济大学的讲解中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重要背景、任务以及社会物流系统结构。
1. 背景分析:
- 经济规制的缓和导致物流竞争加剧,企业需要通过高效的物流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
-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部门间和企业间的一体化,这为物流系统的整合和协同提供了可能。
- 经济结构的改变要求物流系统提供高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总体成本。
-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物流系统需具备跨地域运营的能力,以吸引国际投资并提升竞争力。
2. 新的物流服务需求:
- 生产商寻求降低库存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动物流服务创新。
- 企业和商家希望通过优化物流组织方式减少成本。
- 城市居民对新型物流服务的需求,如与大型超市和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
3. 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物流效率的重要指标。例如,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的物流成本占比较高,表明有改善空间。
4. 传统交通行业的转型:
- 货运量的增长和交通系统的变化要求物流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
5.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任务:
- 明确行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如日本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旨在提供最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保持价格合理性,并符合环保、节能和交通管理要求。
-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质、人力和使用权等。
- 与政府管理程序和规划对接,确保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协调一致。
-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指导,促进企业规范竞争和战略协同。
6. 社会物流系统结构:
- 社会物流系统包括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市域物流三大服务领域,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两大基础支持。
- 区域物流系统的服务体系适应跨国企业全球经营战略,如当地补货中心、海外加工中心和直接运送模式。
- 宏观政策环境和企业协作群体共同构建了物流行业的整体架构。
总结来说,区域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复杂过程,其目的是建立高效、协调且具有竞争力的物流网络,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