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理论】劝导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BJ Fogg教授提出的,它是一种通过非强迫和非欺诈的方式,利用软件或信息系统来强化、改变或形成人们的行为或态度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理解并影响用户行为,它认为一个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点(Triggers)。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时,用户更可能执行特定的行为。
【FBM行为模型】FBM(Fogg Behavior Model)是劝导理论的一部分,它将行为的产生分解为动机、能力和触发点。动机指的是用户想要做什么,能力则关乎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技能和资源来执行行为,触发点是促使行为发生的刺激或事件。
【PSD模型】PSD(Persuasive Systems Design Model)模型是Oinas-Kukkonen等人在FB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情境分析。PSD模型包括四个设计原则:主要任务支持、人机对话支持、系统可靠性支持和社会支持。这些原则旨在帮助设计者确定适当的劝导策略和技术,以适应不同的劝导情境。
【精神养老APP设计】在精神养老APP的设计中,应用劝导理论的关键是分析用户的行为。设计对象分为老人和子女两个维度,关注他们的交流频率、主动关心的程度、陪伴习惯等行为因素。通过分析这些行为,可以确定需要改变或加强的行为类别,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劝导策略。
【行为表格】Oinas-Kukkonen等人定义的行为表格,从结果属性和行为变化类型两个方面,分为F-Outcome(形成新结果)、A-Outcome(转变现有结果)和R-Outcome(加强现有结果)三类结果,以及C-Change、B-Change到A-Change三类行为变化。这些类别为设计有效的劝导策略提供了指导。
【设计目标】在精神养老APP设计中,目标是通过细化用户行为特征,分析行为结果和变化,明确APP的劝导设计目标。例如,针对子女的支持需求,可以遵循PSD模型的四大设计原则,如提供子女与父母交流的便利性,鼓励定期沟通,培养孝顺意识等。
【多对象关联性】精神养老APP的设计还需考虑用户需求的多维度和关联性,如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协调不同对象的需求,实现有效的劝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精神养老的特殊需求。
综上,基于劝导理论的精神养老APP设计需要深入理解用户行为,运用FBM和PSD模型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劝导策略,同时考虑多维度需求和对象间的关联性,以实现更人性化和有效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这样的设计,APP能够更好地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