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颅内血肿类型,约占所有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至40%。这种血肿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人群,老年人和婴幼儿相对较少。最常见的位置是颞部,且通常是单发的。血肿的发展速度可很快,有的在伤后3到24小时内就可能导致脑疝。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主要由三种机制引起:
1. 脑膜血管破裂,尤其是脑膜中动脉和静脉,这是急性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原因。
2. 静脉窦损伤,如上矢状窦、横窦或乙状窦受损,出血量大,病情危急。
3. 颅骨板障静脉破裂,虽然出血量较小,但在颅后窝形成血肿时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
1. 意识障碍的变化,如伤后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等。
2.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频繁呕吐、Cushing反应(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心率减慢)。
3. 神经系统体征,如脑功能区受压导致的症状,以及小脑幕切迹疝的典型表现。
诊断主要依赖于:
1. 详细病史询问和临床观察,特别是意识状态和中间清醒期的存在。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主要的诊断工具,能准确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占位效应。
3. 颅骨X线检查可检测骨折线,脑血管造影则有助于确定血管损伤。
4. 术中超声检查在手术中提供实时血肿情况。
5. 新的检查方法,如MRI和经颅近红外线分光镜检查,尽管MRI在急性期可能不如CT清晰,但对血肿的定位有一定帮助,而近红外线分光镜检查尤其适用于不宜移动的重症患者。
治疗方式包括:
1.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小体积血肿、病情稳定且无占位效应的患者,但应避免脱水治疗以防血肿扩大。
2. 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包括:
- 意识障碍加重。
- 颅内压监测压力持续升高。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
- 儿童血肿量达到特定阈值。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处理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情评估,及时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