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培训艺术与技术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培训与教育的区别。培训主要针对职业者,目的是提升个人价值,改善组织绩效,通常涉及理念转换、技能训练或方法传授,且时间相对较短但持续影响深远。而教育则侧重于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内容更偏向于知识性,时间较长且集中。
潇水与湘水的融汇,象征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和IRCA(国际注册审核员)的贯通,意味着培训师具备了跨领域的专业素养。PTT(专业讲师训练)认可的培训师通常采用导游型的教学风格,带领学员快速掌握知识,欣赏学习的全过程。
学习立方体模型是由博迈索和费奥提出的,该模型强调学习方法的具体性、交往性和自主性。X轴表示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务的转变,Y轴反映了从个体学习到集体学习的变化,Z轴则展示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自我学习的过程。这一模型有助于设计不同层次和方式的学习体验。
在培训内容设计上,有天平理论和面向气氛、面向理论的考虑。培训师需要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保持适度兴奋,化解压力,并注重着装得体,符合TOP原则(Time-季节,Occupation-职业,Place-地点)。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同样重要,如用气发声、吐字归音、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
课程开发遵循适用性、再创作、前瞻性、结构性原则,确保内容与目标群体的需求相匹配,具有创新性和预见性。课程开发的5步骤包括素材收集、培训设计、讲义制作,以及预先演练。同时,运用"三五技巧",即找到问题点、抓住关键点、发掘价值点、设计切入点和把握兴奋点,来优化内容设计。此外,内容配置的5条线——时间线、内容线、行动线、演示线和情绪线,有助于构建内容的层次和连贯性。
主体性内容由牵引性、附加性、助动性和提升性内容构成,旨在引导学员深入学习,激发兴趣,促进行动,并提升整体学习效果。培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于创造一个既富有知识性又富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使参与者能够有效地提升技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