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内审员培训资料】主要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分类、目的与作用、特点以及审核形式。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说明:
1. 审核定义:审核是一种通过收集证据并客观评估以确定是否满足既定准则的系统、独立且记录在案的过程。内部审核由组织自身进行,用于自我合格声明;外部审核分为第二方审核(由相关方如顾客进行)和第三方审核(由独立的认证机构进行)。此外,一体化审核涉及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共同审核,而联合审核是多个认证机构共同对一个受审核方进行的审核。
2. 审核分类:
- 内部审核:评价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满足规定要求,并为外部审核做准备。
- 第二方审核:顾客或其代表对有合同关系的组织进行评价,以验证其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并作为合格供应商名单的依据。
- 第三方审核:目的是获得符合GB/T19001-ISO9001标准的注册,减少重复审核的成本,提高组织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3. 审核目的与作用:
- 内部审核:作为自我评估和改进机制,验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并对外审进行准备。
- 第二方审核:在合同关系建立前进行供应商评估,合同执行期间验证持续符合性,以及作为供应商名单管理的参考。
- 第三方审核:获取认证,降低成本,提升形象,推动质量管理的实施。
4. 审核特点:
- 正规性:质量管理体系需规范化运作,包括完整文件系统、符合规定的文件控制和更改、一致性要求,以及可追溯记录。
- 正式性:遵循正式要求,基于特定的审核准则,如合同、体系文件、标准和法规,由合格的审核员执行,并形成书面报告。
- 抽样性质:审核是抽样过程,可能存在风险,由于样本的不确定性,结果可能有偏差。全数检验也无法完全避免错误。
5. 审核形式:
- 集中式审核: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部门和过程的审核,适用于中小型或大型企业的初次内部审核。审核后的问题需在限定时间内解决并验证。
综合来看,品质内审员的职责是通过这些审核流程来确保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标准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同时为外部审核提供充分的准备,以提升组织的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实际操作中,内审员需要熟悉相关标准,运用合适的审核技巧,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