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教育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制作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综合性学习:课程设计遵循“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结合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领域旨在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3.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被采用,结合欣赏、启发和讨论,通过欣赏动物世界的录像和图片,引发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包括“欣赏导入—交流探讨—探究分析—联想创作—展示评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动物的认识,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分布,讨论动物面临的生存问题,进而探讨人类应如何保护它们。在创作阶段,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设计小报或画册,表达保护动物的倡议。
5.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不仅看集体合作精神,还关注他们能否大胆表达想法,创新作业形式,以及对珍稀动物保护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6. 知识拓展:课程中涉及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都是中国的国宝级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课程强调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关于珍稀野生动物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学会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对自然的关爱。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具备在未来社会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