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君子风范》是一门探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君子形象和道德标准的课程。从提供的部分内容来看,考试涵盖了先秦历史、文化、礼仪、政治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理解这一时期君子的品质、行为和思想。
1. 《尚书》中的“德”分类:在《尚书》中,对“德”的分类有三德、四德和九德等,但不包括十八德,这表明先秦时期对道德品质有着系统性的划分。
2. 烛之武与郑国:烛之武是《左传》中的著名人物,他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成功说服秦伯撤军,保护了郑国,显示了其高超的智谋和外交才能。
3. 孟子的君子风范: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对先秦君子尚俭和安贫风范的总结,强调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品德的纯洁。
4. 舅氏之国:先秦时期的“舅氏之国”指的是异性诸侯,即非同姓的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和联姻政策在政治结构中的作用。
5. 中国传统礼仪的源头:中国传统礼仪的源头被认为是西周文化,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礼仪规范。
6. 晋文公与子犯:晋文公春秋霸业的成功离不开子犯的辅佐,子犯是他的重要谋臣,帮助他实现了霸业。
7. 《诗》在先秦的重要性:《诗》即《诗经》,在先秦时期被贵族君子高度重视,用于学习文化知识、感发意志和社交辞令,而不是学习反叛独立精神。
8. 先秦政治制度的根本: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根本是孝道,强调家族伦理在政治中的基础地位。
9. “爱鹤失众”与卫懿公:这个典故讲述了卫懿公过于宠爱鹤,导致失去民众支持,反映了君主行为对国家稳定的影响。
10. 先秦君子的特征:先秦君子的特征包括博物、慎思、明辨,而唯物主义并不属于他们的特征。
11. 孔子的君子三戒:孔子提出的君子三戒是戒色、戒斗、戒得,不包括戒酒。
12. 先秦君子最看重的事物:先秦君子最看重的是生命价值,而非生命本身或钱财。
13. 季札观乐与《诗经》:吴国季札认为《诗经》中的《颂》部分最具有礼乐精神的内涵。
14. 道德困境的衡量标准:先秦君子衡量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标尺是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最适当的选择,并面临最严重的挑战。
15. 《诗经》中的贵族作品:《诗经》中的《雅》和《颂》部分保存了大量先秦贵族君子创作的诗歌。
16. 举贤典故:子皮荐子产、公孙枝荐百里奚、沈尹茎荐孙叔敖是先秦时期的举贤典故,狄仁杰荐姚崇则是后世的故事。
17. 管鲍之交:管鲍之交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示了先秦时期君子间的高尚情谊。
18.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子产:这句话表达了一位政治家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生死的决心,出自《左传》。
19. “高山流水”象征知音之交:这个典故形容的是深深理解和彼此欣赏的朋友关系。
20. “君子”的对立面:在先秦话语体系中,“君子”与“小人”相对,代表了道德品质的高低。
21. 广义的先秦君子:广义的先秦君子是指有特异节操、才德出众并且不断进德修业的人,而不一定限于贵族男子。
22. 管仲改革的内容: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涉及成民之事、选贤任能、军政相合,而不包括披发左衽,这是后来少数民族的习俗。
23. 曹植的著作:《洛神赋》、《七哀诗》和《求自试表中》是曹植的代表作,而《出师表》是诸葛亮的名篇。
24. 晏子的事迹概括:刘向认为晏子的事迹可概括为尽忠和极谏,体现了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敢于直言的品性。
25. 不属于赞美武士的诗:《国风·关雎》是《诗经》中的爱情诗,而非赞美或思念武士的作品。
26. “禘祭”地区:在先秦时期,“禘祭”是在所征服之地进行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对土地和神灵的敬畏。
27. “帝谓文王”中的“帝”:这里的“帝”指的是古代的天帝或祖先神,如放勋(帝尧),而非季历。
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君子的风范、道德观念、政治智慧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内容也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