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linux 内核裁剪的过程、 每一步骤的做法都很清楚可以下载看看
当然还包括整个编译和配置的流程
本文以将linux 移植到ARM920T 内核的
s3c2410处理器芯片为例, 介绍了嵌入式linux内
核裁剪以及移植的过程, 并对移植中的关键技术
和重要步骤给出了详细的说明。移植后的Linux
系统在开发板上运行稳定, 性能良好。本文的操
作过程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其它处理器上的移
植也具有参考意义
### 关于 ARM 内核裁剪的关键知识点
#### 1. 嵌入式 Linux 的兴起与发展背景
- **背景**: 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硬件层面的问题,使得嵌入式系统的瓶颈转向了软件方面。
- **传统解决方案**: 八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一些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 VxWorks、pSOS、Nucleus 和 Windows CE),但这些操作系统通常是商业化的,价格昂贵且源代码封闭。
- **Linux 的优势**: Linux 的开源特性降低了嵌入式系统的成本,并提高了开发者的积极性,使得 Linux 成为了嵌入式系统中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 2.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的特点
- **多平台支持**: Linux 可以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包括但不限于 X86、Alpha、Sparc、MIPS、PPC、ARM、NEC 和 MOTOROLA。
- **内核裁剪**: 开源的特性允许开发者根据需要裁剪内核,以适应不同的硬件需求。
- **全内存保护**: 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适用于各种嵌入式应用。
#### 3. ARM920T 内核的 s3c2410 处理器芯片上的 Linux 内核裁剪与移植
- **目标**: 本文档以将 Linux 移植到 ARM920T 内核的 s3c2410 处理器芯片为例,详细介绍内核裁剪与移植的过程。
- **适用范围**: 文中提到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处理器上的 Linux 移植工作。
#### 4. 内核移植的具体步骤
##### 4.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定义**: 交叉编译是指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运行的代码。
- **关键组件**:
- **binutils**: 用于生成辅助工具。
- **gcc**: 生成交叉编译器,例如 arm-linux-gcc。
- **glibc**: 提供用户程序所需的基本函数库。
- **操作指南**: 本例中使用开发板自带的 cross-3.3.4 交叉编译器,通过 `tar jxvf arm-linux-3.3.4.bar.bz2` 命令解压至 `/usr/local/arm` 目录下。
##### 4.2 修改 Makefile
- **目的**: 指明使用的交叉编译器。
- **实现**:
- 在内核目录下的 Makefile 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makefile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
- 设置 PATH 环境变量,确保能够找到交叉编译工具链。编辑 `~/.bashrc` 文件,添加:
```bash
export PATH=/usr/local/arm-linux-3.4.4/bin:$PATH
```
##### 4.3 设置 Flash 分区
- **步骤**:
- 在 `arch/arm/machs3c2410/devs.c` 文件中添加对 Nand Flash 支持的代码:
```c
#include <linux/mtd/partitions.h>
#include <linux/mtd/nand.h>
#include <asm/arch/nand.h>
```
- 创建 Nand Flash 分区表,并加入对 Nand Flash 芯片的支持。
- 修改 `s3c_device_nand` 结构体变量中的 `dev` 成员赋值。
#### 5. 小结
- **移植后的效果**: 经过裁剪与移植后的 Linux 系统在开发板上运行稳定,性能良好。
- **参考价值**: 本文的操作过程不仅适用于 s3c2410 芯片,也为其他处理器上的 Linux 移植提供了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ARM 架构下的 Linux 内核裁剪与移植是一项涉及交叉编译环境搭建、Makefile 修改以及 Flash 分区设置等多个步骤的综合性工作。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嵌入式系统的性能,还能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为嵌入式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