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是食品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旨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该制度的建立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涵盖了食品生产、销售、使用和服务质量的全过程,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记录并可追溯。
在职责分配上,市场部负责评估供应商和产品的标识与追溯管理,质检部主管原辅材料的检查和产品质量检验,生产部门则负责物资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标识工作。各部门人员,包括生产、包装和保管人员,各自承担相应环节的追溯管理职责。
标识定义包括产品标识和状态标识。产品标识涉及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和标识管理与追溯。原材料标识涵盖主料、辅料、添加剂及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标识指加工和检测状态,而成品标识则主要体现在销售包装标签上,需符合GB 7718和GB 28050的标准。状态标识则分为待检验、合格、不合格等,确保产品在不同处理阶段的可识别性。
标识标注程序详尽严谨,内容包括产品属性(如品名、规格、生产日期等)和检验状态(如待验、合格、不合格)。标识方式多样,如挂牌、贴签、区域划分,并辅以表格记录。采购品标识不得用于商业目的,且所有外购产品需经过验货、检验、索票索证等步骤,不合格产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生产过程中,半成品和成品的标识至关重要。半成品上标记生产人员编号,检验和测试状态通过放置于不同区域反映,不合格产品则返回上道工序或放入不合格区。生产部门需确保所有标识资料随产品一起交接,以便追溯。
成品标识主要包括规格、型号、加工日期和数量等信息。最终检验不合格的成品需退回并采取相应措施。当出现计量检测设备失准导致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通知并采取追回、检验和返工/返修的行动。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通过明确的标识管理,确保了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有效防止食品安全风险,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企业应当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追溯体系,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