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知识】
1. 范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样品,如绘画、纸工或泥工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模仿学习,这属于范例法。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儿童理解和掌握知识或技能。
2. 移情法:教师在讲述有关邻居关系的故事时,引导儿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王阿姨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这是运用了移情法中的认知提示技术,旨在帮助儿童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理解力。
3. 环境体验法: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和安全的集体环境,以此培养儿童的关爱和互助品质,这体现了环境体验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强调环境对儿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4. 近期目标:幼儿园在某一特定阶段设定的教育目标,如学期或月度目标,被称为近期目标。它是实现远期目标的阶段性步骤。
5. 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在幼儿园实践中,所有活动都应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包括进餐、睡眠和午点等日常环节,而不只是上课。忽视这些环节的教育价值违反了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6. 婴儿玩具选择: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时,应考虑婴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其发展阶段的玩具,而不是追求高档化或过于小型化的玩具,同时,废旧材料也可以作为有趣的玩耍材料。
7. 口吃处理:3岁前婴儿出现的“口吃”现象通常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不必过分紧张。强行矫正或反复练习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8. 幼儿园灵活服务: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早晚接送和按家长需求调整教师工作时间等服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家长的需求,提供更全面的育儿支持。
9. 幼儿园适应困难的处理:对于初入园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采取逐步适应的方法,如先允许上半天,然后逐渐延长在园时间,以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环境。
10. 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身高和体重增长尤为明显。
11. 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玉不琢,不成器”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个体的成长需要经过教育和环境的磨砺。
12. 卢梭的儿童观:卢梭主张把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的这一思想体现在《爱弥儿》中。
13.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顺序依次是前者到后者。
14. “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
15.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始人,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16. 提倡大众化幼儿教育:陶行知批评了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的弊端,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主张教育平民化。
17. 保育员的角色: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和生活管理的人员称为保育员。
18. 社区教育的特点:社区教育是一种地方与民众共同参与的教育管理制度,它适应社区需求,服务社区,形式多样,但错误的说法是认为社区教育只面向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实际上,社区教育应覆盖所有年龄段的人群。
19. 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和身体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