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与中医护理选择题知识点】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皇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统一,体现了中医注重内外调和的诊疗原则。
3. 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专著,对后世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中医诊治疾病的焦点:中医诊治疾病主要关注“证候”,即通过对病情的全面分析,确定疾病的状态和演变趋势。
5.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种人文关怀在中医中体现为重视个体差异和身心整体调养。
6. 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对辨证论治有重大贡献。
7.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由王叔和编写,系统整理了脉象知识,为后世脉诊提供了理论依据。
8.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汇集了大量针灸知识,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9. 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作品,全面涵盖了医疗、药学、养生等多个领域,堪称医学百科全书。
10. “功邪派”医家:张子和主张攻邪治病,提倡吐、下、汗等治疗方法。
11. “补土派”医家:李东恒主张培补脾胃,强调后天之本的重要性。
12. 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观点的医家:张景岳认为人体阳气常有余,而阴气易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13. 中医学的鼎盛时期: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诸多名医辈出,学术流派争鸣。
14.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建者:叶桂,他发展了对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15. 心在中医中的地位:“君主之官”指的是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
16. “证”的概念:证是中医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况,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17. “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出自《奇经八脉考》,强调了内观和自我体验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18. 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朱丹溪,这一理论影响了后世对阴虚阳亢病症的治疗。
19. 观察爪甲判断肝血盛衰:属于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通过外在表现推断内在状况。
20. 阴阳互根:阴阳损及的关系体现了阴阳互根,如阳损及阴,表示阳虚导致阴液亏损。
21.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如寒极生热、重阴必阳等。
2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揭示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是阳的基础,阳是阴的驱动力。
2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
24. “阳损及阴”:阳虚影响阴液生成,导致阴虚。
25.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有时机和条件的。
26.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27.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反映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生命将无法维持。
28. 阴阳消长解释:阳虚则寒是阴阳消长的表现。
29. 四时阴阳消长:冬至到立春,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30. “状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治疗阴虚则热之证。
31. 生命形成的根本:阴阳交感是生命形成的初始动力。
32.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即人的精神状态和意识。
33. 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阴阳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34. 广义之精不包含:气,广义之精包括精、神、血、津液等。
35. 人体根本之气: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36.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与生育功能直接相关。
37. 人的生命源于:阴阳交感,这是生命诞生的原始动力。
38. 广义之精不包含:气,广义之精泛指生命中的一切精微物质。
39. 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包括元气、津液、血等。
40. 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生殖之精,关乎生育能力。
41. 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肺脾胃肾,它们共同参与气的生成。
42. 不属于气的功能:滋润,气的主要功能包括温煦、推动、固摄等。
43. 气化:指的是物质在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的转化,如气血水液的相互转化。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和中医护理选择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详细阐述,涵盖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脏腑功能、阴阳五行等多个方面。